教育议论文

时间:2023-03-04 16:12:16
教育议论文

教育议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议论文1

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的制度诞生了。从此刻开始,最早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老百姓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朝为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再者,社会就发展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局面。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也是通过这样传播下了的。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中国也引领着时代的发展,但我们却改变不了从古至今的传统教育观念,反而愈演愈烈了。中国的应试教育被夸张化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称它为“衡水地狱”。为什么我要这么称呼它呢?因为它不仅违反了国家相关的教育规定,超出了教育的限度,而且越来越严重了。

我记得电影《致青春》有这样一句经典语录:“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种题材的电影又进一步的深化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人们内心的程度。而外国又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呢?很显然,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中国在教育上强调的是做人,而外国是做事。所以外国的孩子们比中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强,而中国孩子学习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要比外国孩子多的多。大家有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怎样改变这种教育偏激的现象?其实目前想要改变的话显然是不可能的。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原因。第一,贫富差距太大。就像那些有钱人的孩子,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温暖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教育,他们大多会一直生活在安逸中,他们更不会明白独立的意义。

穷困人家的孩子则背负着巨大的责任,他们只能通过学习来“逆天改命”。这样,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所以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摆着应付的态度。我们国家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又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选拔有用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但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所以应试教育被恶化了,人们也违背了中国教育的初心。第二,普遍的攀比心理。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对话——孩子的妈妈说:“怎么考试考了这么点分,你看看人家XXX”。

孩子的压力太大,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习。

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能大力支持也不能抵制。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课外辅导的调查力度,有效的抑制教育过激的现象。相关媒体也应该大力宣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国家也应继续实行精准扶贫政策,解决贫富差距的现象。

教育议论文2

每次回国,我常看到以下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儿规矩,多点儿个性。”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谈何素质呢?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地方。在家庭聚会上,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绝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必须参与亲人之间的互动。自由活动时间没到或大人没有允许,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先生的表哥一家4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家自助餐厅。表哥的大儿子,14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比赛,他爸爸却拒绝了:“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家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15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30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15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的对面刚好是Brahim10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只会用中文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与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没想到Armin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家务一定很多吧?”她说:“前几年有点儿累,不过4年前,他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卫生,一人做两顿晚餐,所以一点儿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分担。”

这种教养,其实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也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是从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一点一滴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教育议论文3

带着一身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意念随着书包的下落,随即消沉,翻转,落地,破碎。沉浸在沙发中的自己,回想着所发生的一切。考试,依旧是中国的教育原动力啊。心中有着愤愤不平,因为老师在课中曾说:如今我们已经没有选择自己有所兴趣的课了,因为我们没有资本。为何没有资本,因为考试,考试使我们失去了兴趣,难道不是这样么?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激动的,有所想法的。而不是成天背,默,考,更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想。也许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但若是这样,所谓“人才”又是什么东西呢?是在学前人东西学得非常好的基础上练一点自己的突破都没有的,这便叫“人才”?读书要读好必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着自己的一点想象力。而教育,培养的便是这东西,现在我想反倒成为其扼杀的更本来源了。曾在古文上看到过一句话:在中国,我们都是学习的机器和机器破坏者罢了。这句话说的相当有道理,我们每天学,每天又去破坏别人的信心,到头来我们获得了什么?

“考试又考差了”这句话我想在全国各地都是在学生口中代代相传的,可见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教书,学生读书的问题这么简单了。

其实老师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被这教育式给深深的改变了,而让一群被改变的人来教育还没有完全改变的人,正如一位严厉的继母对孩子的管教,倒不见得有多少成效,引发的仇恨倒是不小。真的不知说什么好。我认为中国教育改变的是学生的内心,只知道考试了便是好,差了便是不好,就要挨骂。试问:考试最好的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表扬吗,会得到流芳百世的好名吗,更功利点,会赚到全亚洲首富么?这教育太客观了不能完全的按照学生的意愿去学习总是有着什么需要检验有时候像我们去选体育课就会想着万一学不会就不会得到学分还挂科会影响成绩于是就选了已经会的运动试问这样的课又有什么价值 ……此处隐藏17348个字……先有了人,才有了教育。教育这个现在看起来很大,很空,很让人费神的词一定是人想出来的。人想出来的词当然得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现在的境况便不同,不理想,人不在教育中,教育不在人群中。什么在教育中呢?钱也。利也。这是个不健康的教育,是个违背了最初定义的教育,是个让人的身份降低不如钱的教育。不觉中,我又对教育骂骂咧咧了,真是不该。我说的并不是全部,只是群马中的个例罢了。

还是回归到正题上来,教育的根是人。换句话说人是教育的宗。有宗才有源,有人才有教育。那么教育该怎么样为人服务呢?似乎这才是我们该关心和追究的问题。

从孺子开始,教育便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或者不应该定义为工作,对部分人来说是工作,对有些人来说是职业,对少数人来说使命。工作的原始追求还是钱,职业的话我理解为有责任的拿钱,要说使命,我觉的我会为这类人不吝啬赞扬。孩子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孩童时期,正是一个人性格脾性、道德观念、认知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创新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是唯一的无法回头的时刻。所以我觉得对于孩童时期的教育问题应该是教育界最重要的问题,最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完善,去探索的话题。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教育就像是卖药,要卖好药,卖良心药。当然家长在选择的时候也不能闭着眼睛,是猫就能抓老鼠。有卖好药,良心药的,也得要有会买的。不要被罪恶的药贩领上一条一生的不归路,那样的结局不是之后的教育能够挽回的。所以我要说最初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不同的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成不变,人在变,根在变,教育当然也得不停地变。有时候我会有种强烈的感觉,讲台上老师教的意气风发,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却是死气沉沉,像是中了毒,患了瘟疫。确实是患了瘟疫,教育的瘟疫。如果台上的老师都不知所云,台下的学生又怎么能从老师的只言片语当中捕获一点知识或是能学点做人的道理。如果真的像我之上所说,那教育真的悲剧了。实施教育行为的人,机构真的悲剧了。如果单从这方面来讲,我认为作为实施教育的人或是机构,对于自身的能力的要求,自身品格的要求,必须更上一条杠。这条杠,有固定的标准,又有变化的标准,身为教育传播者,这样的杠,是不能忽视,不能轻视的。杠之上是一群人有希望的未来,杠之下是很多人难摆脱的恶命。这条杠牵扯的是一代人的命运。教育中的人,传播者,责任之大,不容忽视。

我们常说的教育,很多人的理解都是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诲,手把手的教学。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局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却不都是学校的事。学校的教育知识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教育的本身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学校那个方圆之地,更大的舞台是社会这个大舞台。教育在社会中的力量可能会更巨大,因为社会中的教育才是最亲近人的教育,越接近,越接人气。又回归一开始的那句话,教育的根是人。而人最大的聚集地不是学校,而是社会,是家庭。所以教育的最终归属理应是社会,是家庭。虽然说现在我们的教育的主体还是学校。学校成了我们接受知识,学习做人的貌似唯一的地方。学校担起教育的重任本事,无可厚非值得称颂,值得夸赞,但如果将教育困于学校,那我可就不能苟同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畸变,学校成了唯一寄托,社会、家庭成了阻力,这样的观念便是舍本重末了,这样的教育能给我们什么?这真是一个好问题。答案深究还很多,这里便不再多究。不如说说社会给了我们什么,家庭给了我们什么。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需要面对的可能远远多于在课堂上遇见的问题。课堂上遇见的是一板一眼的问题题目。社会上,我们遇见的是形形色色,真假难分的实践问题。这样的两种问题的含金量也没法比较。你总不能在课堂上学会实际生活的经验,我们况且不说未来有多大的成就,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生活给你的,而不可能是课堂。社会上的教育是一种生存的教育,其意义不说自明。但在个人的小家庭里的教育又能给我们什么呢?我觉得小家庭的教育给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就是为人处世,道德脾性的培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教给我们的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做人的品质。教育的根是人,而品德是人的根。这样说来,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育,教的是书,育的是人,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无疑是成人。成人的道路是漫长的,是必须以人为本的,这便是我一直想说的。孺子也好,成人也罢,教育的实施得有杠有根。

教育的根,人的根,教育给人根,根正苗红才是教育之大成!

教育议论文15

对于学习这个话题,做为21新世纪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父母就开始灌输给我们好好学习的思想,也进而导致现代的学生开始厌学。其实并不是不爱学习,其实学习更多的知识比他人更上一层楼是每个人的期望与梦想。而做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习惯受别人牵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有一定的叛逆精神,正是这种叛逆令家长与老师烦恼与头痛。

至今还记得初中老师曾说90后的是脑残的一代,这句话否定了我们的才能,是令人气愤的,但又何尝不是正确的呢,因为我们的行为与学习态度以及思考问题时的怪异足以证明我们的“脑残”。当然这也足以证明我们的思维比上一代更加的灵活与敏捷。有人曾说:这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不把这聪明放在学习上,可惜了啊。我想许都人都听过这话吧,包括我在内。

不可否认我们在其他方面花的心思可能比在学习上花的心思更多,但这也不可否认我们所具有的钻研精神(哪怕是在些无聊的事上)。钻研精神是我们这快速发展的一代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在爱因斯坦那一带就已经具备了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现在发展不可能如此的快速。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到学习中来,以用来更好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我认为这种思想是狭隘的,因为正是这种思想压抑了许多新的思想萌芽,使得我们的青春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家长及老师的这种想法并不是来源于他们自身,而是来自中国这种落后的教育体制,“只看成绩不看过程,高考定终身”,这是令人畏惧的。

古人读书,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品德社会更加文明的发展,这是值得推崇的。当初中国的教育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而发展成现今这种“中国式的教育”,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那时的老师问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令人钦佩的。而现在也有老师问过当代的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绝大部分人会回答为更好的赚钱与生活而读书。老师们听后不语,因为绝大部分老师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为赚钱与生活而读书对90后的来说已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从而牵扯出许多富二代的吊儿郎当,进而又带动了他们周围的一大片,使得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差,学习效率越来越差。

站在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中国式的教育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进行强制性的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使国家更好更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性的教育是不合人意的,应向欧美国家学习。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应点面结合,进行综合的考评。学习自由化是我们所期待的,也许每个人各自发挥其特长并加以应用会使得我国更加快速平稳的发展。

《教育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